在文创产品中遇见西藏
时间:2023-07-09 16:35:21 来源: 作者: 点击:
1977年,卡若遗址在昌都水泥厂工人修建厂房时被无意发现。
这个距今大约4000—5000年的旧遗址,除了出土多件生产工具石器外,还出土了彩绘陶器、骨锥、骨针,以及玉、骨质耳环、珠、手镯等装饰品。
其中,一件堪称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兼具艺术与实用性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因其悠久历史,以及其作为西藏地方文化的早期代表,成为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
据专家介绍,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体现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也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点睛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目前,以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为蓝本,西藏博物馆研发了文创系列产品,摆在该馆一楼文创店内,赢得游客和本地群众的青睐。
双体陶罐是西藏博物馆近年来研发的10大类30个系列之高复仿系列文创产品之一。
“我馆高复仿系列是以西藏考古发掘的文物和馆藏珍贵文物为元素,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推出的文创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也使西藏博物馆收获了大量关注。”西藏博物馆文创部主任、文化艺术品开发中心经理罗珍说。
据悉,除双体陶罐系列文创产品,西藏博物馆研发的高复仿系列还推出了包括瓷器系列、景泰蓝器具、女魔仰卧唐卡等文创产品。
作为拓展和延伸博物馆教育、传播、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西藏博物馆自2016年起拓展文创产品,把握守正创新总基调,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径。“通过做好文物资源的挖掘梳理,确保文创产品符合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文物本身的内涵,阐释其所蕴含的价值。”罗珍说。
目前,西藏博物馆所有瓷器文创产品是限量发行。“一经发行很快销售一空。多数是本地群众抢购的。”罗珍介绍,本地人对瓷器产品的喜爱,缘于对茶文化的特殊情感。
在西藏博物馆的文创店内,记者看到,从仿制文物的工艺品摆件,到好看实用的瓷器产品,以及充满西藏文化符号的刺绣唐卡、西藏面具,还有印有“西藏博物馆”字样的休闲包等生活类、文具类的文创产品,古韵与今风齐鸣,文物共潮流一色,成为众多游客到西藏旅游的首选佳礼。
特别是以西藏民间故事主角阿古顿巴为原型的原创IP人物阿古顿巴系列,和西藏7市地女性传统服饰为元素的宁吉姆啦系列,是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
“经常会断货。”店员告诉记者,像宁吉姆啦棒棒糖、西藏谚语书签等也一直卖得很好。
原创人物阿古顿巴和宁吉姆啦系列文创产品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在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生次仁所创。
2016年,西藏博物馆为原创人物阿古顿巴设计征稿,次仁的征稿从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并有幸成为这一系列产品的设计师。
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又与当下生活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依托52万件(套)馆藏文物,西藏博物院至今开发的文创产品多达20多万件。除了以馆藏品为主打元素的产品外,近几年,西藏博物馆还与高校、我区部分基层残疾人企业等开展合作,联合推出了多种西藏元素的文创产品。
下一步,西藏博物馆将继续围绕馆藏文物,推出系列延伸产品和多种元素的文创产品。通过多渠道,拓宽受众广度,让西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走向区内外,在潜移默化中展示西藏文化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lyfzt.xizang.gov.cn/ztzl_69/wenlv/202306/t20230630_3635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12-01 冬天的黄龙,水流在冰雪...
- 2020-12-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旅游...
- 2020-03-30 三亚呀诺达热带雨林位于三亚...
- 2020-03-30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 2020-03-30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是广东四大...
- 2020-11-27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
- 2020-11-27 又一个雪季到来了! ...
- 2020-03-30 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