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调研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发布 > 正文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实施旅游景区铸魂提质增效工程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1-03-31 08:20:51   来源:  作者:   点击:

  各市、县(区)文化旅游局,宁东社会事务管理局: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有创新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景区,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参与体验性活动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引领全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旅游景区存在的产品业态单一、投资开发不够、景区层级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服务管理薄弱、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推进全区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区旅游景区品质,推动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游客满意度和舒适度,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现就实施旅游景区铸魂提质增效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大格局、大贡献、大融合”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景区业态、内涵品质、综合功能、配套设施、管理服务”五大重点,推进景区转型升级、产品创新和要素聚集,有效提升旅游景区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着力把景区打造成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切实把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的重要阵地。

  二、工作目标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鼓励旅游景区加大投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强化管理服务,着力解决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优质供给不足、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等问题,推动旅游景区在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引导旅游消费、促进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力争把景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服务品质良好、综合效益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加快推动我区旅游景区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不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满意度、舒适度和安全度,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3年,全区5A级旅游景区达到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30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达到5家,全区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实施旅游景区铸魂行动

  深入挖掘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实施文化铸魂行动,增强文化自信,有效增加景区的文化含金量,切实把景区打造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1.突出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引领景区发展方向。在景区建设与发展中注重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在景区景点打造、运营管理、游览服务、营销推介等方面,注重吸收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通过景观展示和讲解等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直观、灵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切实把景区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要加快旅游景区文化和文物活化转化,设计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通过突出文化元素、文化标志增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2.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景区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着重做好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文章,推动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精心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精心策划一批节事、演艺、科普教育等文化文艺体验活动,让文化真正扎根在旅游景区之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在全区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

  3.践行生态优先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建立景区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机制,指导旅游景区核定和公布最大承载量,有效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旅游粗放开发向生态化集约化发展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让旅游景区的山更秀、水更清、景更美,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样板地和示范区。

  4.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强化政治安全底线意识,有效掌控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从高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在景区规划、建设、管理、宣传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旅游景区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创新景区文化的展陈、讲解方式,积极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产品,增进旅游消费的文明程度,切实把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全力实施项目开发投入行动

  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项目投入,构建符合大众旅游时代的产品体系,加快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模式转变,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1.加快重大项目谋划。坚持项目化推进,统筹开发好景区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人文和生态资源、文化和民俗资源等,积极谋划一批对提高景区综合效益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项目,切实做到规划一批、设计一批、建设一批、储存一批,确保景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档、不掉线,以项目建设推动景区创新发展。

  2.加大景区资金投入。坚持以精品景区牵引带动,加大对旅游景区新兴业态开发、文化体验活动、智慧景区建设、服务设施提升、特色品牌打造、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推动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打造标杆性服务景区。策划运营一批富有景区特色的项目,带动景区四季不重样、每月有产品,带动提升景区经营水平,解决景区淡旺季人流量差距大的问题。

  3.培育优秀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共同缔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的旅游产业格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战略投资者和运营商,打造一批本土文旅领军型企业,支持培育一批民营和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以大企业牵引资源大整合、开拓文旅大市场。

  (三)全力实施产品业态培育行动

  加强资源整合,以文旅融合为载体,加大对旅游景区资金投入,不断丰富旅游元素、创造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优化产品体系,推动景区转型升级,引导旅游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1.创新景区产品业态。利用我区资源丰富优势,引导旅游景区打造定制化、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推出节事赛事、演艺演出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游客互动体验。实施“旅游+”,深入挖掘旅游体验、休闲、养生、健身、科普、研学等多种功能,尊重景区文化内涵,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前提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发展夜间游览经济。

  2.丰富服务产品供给。加强旅游景区策划,统筹考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景区演艺、餐饮、娱乐、购物等活动和要素配置,合理优化景区布局,营造景区休闲度假空间。科学策划建设一批休闲度假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探秘、仰望星空、生态观光、养老康养、休闲度假等体验性、参与性产品,提升旅游度假景区品位,不断提高度假景区过夜游客比例,延长人均逗留时间,提高人均消费。

  3.提升餐饮住宿功能。鼓励旅游景区通过景区自助经营、承包经营、特许加盟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创新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味菜系和特色餐饮,丰富和提升景区餐饮文化内涵。坚持高端化、大众化相结合,处理好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景区内着力发展一批特色酒店,鼓励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兼顾发展一批高端品牌酒店,努力形成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消费档次的住宿业态体系,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

  4.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大力加强景区旅游商品、纪念品创意设计和研发,开发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质地优良、做工精细、价格适中的旅游纪念品或土特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商品特色、类型和品种。科学设置景区内购物经营点,鼓励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定价、统一标识,培养游客景区购物消费习惯,提高游客整体消费水平。

  (四)全力实施配套设施完善行动

  加大资金投入,以游客更加满意为导向,加快推进景区公共设施建设,强化人性化服务,不断完善景区公共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和可容纳性,提升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

  1.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继续强化旅游“厕所革命”成果。通过政策引导、部门联动、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监督考核等形式,采取“新建与改建结合,养护与提升并举”的方式,推进旅游公厕建设和有效管理,实现全区景区内的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全区A级旅游景区厕所均达到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旅游厕所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优化游客中心功能。按照《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31383—2015》的标准规范,引导景区完善游客中心内部设施,真正发挥游客中心接待、售票、集散、投诉、咨询、休息、医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并充分考虑特殊人群需求。加强对游客中心内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接待,严禁出现人员脱岗、态度随意敷衍等现象发生。

  3.合理设置停车场。适应当前游客出行以自驾游为主的发展趋势,合理建设景区生态停车场,设置内部环形道路,分设出入口,科学设划停车线。积极引进智慧化停车系统,利用旅游信息平台,实时发布景区停车场车辆及车位数据,旅游旺季时,适当设置泊车引导员。开展联合整治,确保景区停车场不出现黑车、黑导、乱收停车费等现象。

  4.完善景区标识系统。按照《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GB/T31384—2015》的标准规范,合理布局景区内标识系统,标识标牌建设设置规范,全景图、导览图、景物介绍牌、导向指示牌、警示提示牌、服务设施名称等标识系统造型有特色,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且维护良好,无脱落、无破损、无腐蚀。景区导览图应清楚提供景区内咨询投诉救援电话,正确标出现所在位置、主要景点、出入口、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位置信息。

  5.加强游步道设施建设。景区内参观游览线路应优化设计,游步道设置有序串联景点,兼顾审美功能,建设应使用生态或仿生态材料建设,根据景区面积,区分游览主道、辅道,形成景区内游览线路闭环,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游览线路选择。景区内安全性低或引导游客靠近危险区域的游步道,应设置安全引导员,对游客参观游览进行安全提示和引导,并定期对游步道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游览安全。

  6.完善景区游憩设施。按照旅游景区总体布局合理设置休憩设施,提供游客旅行途中短暂休息和服务,山岳型景区、面积较大的景区应适当增加数量、合理设置距离,设施建筑外观应与所在区域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相协调,考虑特殊群体需要,应强化休憩设施提供信息问询、急救、垃圾分类回收等服务的能力。

  (五)全力实施智慧景区建设行动

  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旅游景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智慧化运营管理和服务管理水平,联动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景区营销,带动区域发展提升游客消费水平。

  1.健全信息化基础。按照《旅游景区数字化应用规范GB/T30225—2013》的标准规范,完善旅游景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到宽带网络、移动通信信号和WIFI覆盖,开通景区官方网站、手机APP、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改造升级景区智慧票务系统,实行电子门禁、扫码识别、人脸识别等多种检票方式,提高景区入口智慧化水平。

  2.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景区数字化应用服务平台,对旅游要素和管理行为进行量化与集成,整合景区管理业务平台、公共商务平台、资源保护开发平台、业务管理平台、游客服务平台、智能监控平台、智慧门禁系统、智慧化停车场系统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流数据开展客源结构、游客画像等数据分析,为景区管理提供完善的游客信息,实现景区信息共享和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个性化。

  3.加强智慧化管理。科学核定并公布整个景区及景区内主要景观、人流聚集区域以及危险易发区域的瞬时最大承载量和累计最大承载量,充分利用景区大屏、触摸屏、移动多媒体、智能终端等多样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时发布景区游客容量,做到提前预警、疏导分流。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建立信息化监测系统,监测整个景区及景区内主要景观、人流聚集区域以及危险易发区域的实时游客流量和累计游客流量,实时发布景区游客容量状况,确保旅游景区游览秩序。

  4.提供智慧化服务。景区要向游客提供多样化信息发布服务,提供自助导游服务,建立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的门户网站和手机资讯系统。完善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发布平台,为游客提供景区信息资讯、景点介绍、导游导览、地图导航、语音讲解、全景展示、在线游戏互动等服务。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推进分时段游览预约,并配备自助电子语音讲解系统。

  5.完善智慧化营销。指导景区建立线上票务平台,开通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网上交易,实现景区服务远程查询和售票智能化,并实现与自治区、市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拓展景区线上产品供应体系,以票务带动景区周边民宿酒店、演艺演出、乡村旅游、当地特产、文创产品的线上捆绑销售。加强与在线旅游交易平台的合作,建立景区在线分销系统,大力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提升景区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水平。

  (六)全力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加大业务培训、强化考核监督,规范旅游秩序,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景区品质,推进景区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1.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加强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控制,推行景区门票预约制度,规范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落实对特殊人群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景区的各类游览设施、游乐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监管,提高游览的舒适性、安全性。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游客咨询、投诉处理,坚决依法查处和整治行业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强化景区日常监管和综合协调能力,不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力争景区实现零投诉。

  2.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按照《旅游景区服务指南GB/T26355—2010》的标准规范,建立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服务标准在内的科学、完善的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景区讲解咨询服务,严格景区导游、讲解员管理,审核把关导游词、讲解词,积极倡导、引导、践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旅游,培育壮大星级讲解员队伍。

  3.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加强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景区服务人员业务素质,鼓励旅游景区开展亲情化、细微化服务,培育服务品牌。在标准化、精细化基础上,突出定制化、个性化、细节化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重点对景区讲解员、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经常性开展培训,有效提升景区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4.提升景区环境质量。加强景区主要出入口可视范围及景区内部环境整治,保持好景区环境卫生,景区内应避免乱搭乱建、乱停乱靠、垃圾乱扔现象,杜绝空气、水体、土壤、噪音污染现象,避免建筑物和设施出现外皮剥落、掉色、生锈等现象。合理设置与景区环境相适宜的垃圾箱,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规劝游客不良行为。

  5.强化景区安全保障。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培训及宣传,建立紧急救援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演练活动,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安全防范设施和安全提示、警示系统,加强对高风险旅游产品监测和评估,旅游高峰期须配备疏散引导人员和流动安全保护人员,做好日常安全巡防工作。积极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及时消除潜在安全隐患,重点部位有专人值守,提高对隐患及时处置能力。

  (七)全力实施管理机制创新行动

  积极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和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新期待,把创新作为进一步释放旅游景区消费潜力,引领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机制,统筹管理景区旅游资源。

  1.深入推进景区投入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处理好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持续创新产品业态开发,丰富产品内容,优化文化体验,提高资源开发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增强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2.深入推进景区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景区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理顺旅游景区发展体制,明确景区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破解景区开发协调难、碎片化资源统一难的问题,推进景区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

  3.深入推进景区运营机制创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分类,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委托管理、股份管理、租赁管理、特许管理、转让管理等方式,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管理机制僵化的景区,创新经营模式,盘活经营权,积极引进优质资本参与开发。

  4.深入推进景区经营机制创新。提高旅游景区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营水平,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架构和内控制度,深化景区用人机制、薪酬制度创新,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5.深入推进景区营销机制创新。加强策划创意景区品牌,细分市场,根据重点客源市场特点,制定个性化推广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旅游平台等新渠道立体营销,形成多平台、深层次、立体化的宣传营销格局。依托景区打造主题活动,利用品牌活动搭建促销平台,提高景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坚持旅游景区属地管理,高度重视旅游景区铸魂提质工作,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旅游景区铸魂提质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抓紧推进,切实加强统筹协同。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一景一策”,督导景区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突出创新和地方特色。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制定三年提升方案,分年度明确提升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并将提升方案于2020年12月底分别上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景区所在地市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要围绕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大对景区铸魂提质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用于景区铸魂提质方面的资金,研究制定差别化旅游用地政策,优先落实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项目土地指标。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景区企业上市。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专项资金将优先扶持旅游景区重大提升项目、重大创新项目,支持旅游景区开展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质押贷款,贷款利息按规定给予贴息。对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项目优先推荐享受国债、地方债项目扶持。

  (三)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切实加强旅游景区人才培养,强化景区管理服务培训,定期组织旅游景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针对景区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开展管理实务、日常业务、应急处置等培训,提升服务专业性。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规划、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智慧景区、市场营销、管理服务等专业人才,建设景区资源评价专家、景区评定检查员、景区职业经理人三支队伍,为旅游景区提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严格督促考核。各地要坚持有进有出的管理原则,将景区铸魂提质工程实施情况纳入旅游景区评定、复核体系,采取体检式暗访和专业复核等形式,加强推动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和督查,定期调度汇总、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示范景区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的景区进行整改问责,整改后仍难达到景区相应标准,该降级的降级,该摘牌的摘牌,形成旅游景区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

  本实施意见自2020年6月13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6月12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5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whhlyt.nx.gov.cn/content_t.jsp?id=48760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调研网 dy.jq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