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调研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资讯 > 正文

在宁夏遇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时间:2024-05-25 11:27:30   来源:  作者:   点击:

  

  岩羊下山寻找水源。 记者 祁国昌 摄

  编者按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宁夏是全国重要生态节点、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通道,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要素齐全,蕴藏着无尽的生物宝藏。近年来,我区通过构筑全方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彻底扭转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稳步改善。如今的宁夏,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沙地荒漠戈壁尽显风采,湖泊湿地焕发生机,越来越多鸟兽精灵出现在塞上江南。贺兰山雪豹保护链逐步建立,世界濒危物种遗鸥在灵武马家滩南湖湿地公园抚育幼鸟,金钱豹、林麝、高山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活跃在六盘山,贺兰山珍稀树种、特有物种不断进入大众视野,揭开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越来越多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现身,印证着宁夏生态逐渐向好,也见证着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

青山滴翠雪豹归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图片由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朱亚超打开手机,查看“老朋友”佩戴的北斗定位项圈回传的数据。

  经过近8个月的适应性训练,今年3月和4月,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将两只“考核优秀”的雌性雪豹放归贺兰山。从那时起,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朱亚超隔段时间就会与雌性雪豹隔空相见。

  它们沿着贺兰山一路向北……

  它们学着隐蔽……

  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朱亚超欣喜不已,也让每一个关心关注贺兰山雪豹家族的网友们倍感振奋。“雪豹吃上土特产啦!”“颤抖吧,岩羊们!”——媒体每次公布雪豹信息,都会被热情的网友“围观”,大家期待更新,如同追剧一般。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有4只雪豹在此“安家”:2021年放归的雄性雪豹、2022年自然扩散监测到的雄性雪豹,再加上迁居至此的两只雌性雪豹,“四豹同山”会有“故事”发生吗?一直是网友关心的话题。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朱亚超透露:从监测情况来看,雌性雪豹近况良好,活动区域有重叠,今后很有可能会相遇;雌性雪豹也很有可能和两只雄性雪豹的其中一只交配,繁衍后代。

  为加强贺兰山雪豹种群恢复保护工作,建立对雪豹长期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在83个监测网格布设红外相机点位165个,布设过程中发现多处雪豹活动痕迹,并就相关痕迹进行收集整理。

  “雪豹家族”何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

  “半个多世纪前,贺兰山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顶级捕食者雪豹的天然狩猎场。”在贺兰山从事科研工作30年的贺兰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胡天华说。

  2017年以前,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超负荷开采矿产资源,贺兰山上环境恶化,许多野生动物生境遭到破坏,逐步销声匿迹。2017年5月,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和46个矿业权全部退出,宁夏整合投入各类资金近120亿元,对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32平方公里范围的煤矿、渣堆、非煤矿山及煤炭集中加工区等进行集中整治。清退厂矿、恢复地貌、封育保育、生态修复……多年修复,贺兰山终于再披绿装,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重回山林。目前,山上岩羊达4.1万多只,贺兰山成为全世界岩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良好的生态不仅吸引了石貂、豹猫、马麝、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重回“家园”,也让素有“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之称的雪豹在此安家。

  “贺兰山山脉南北长约250公里,是我国地理、气候的重要分界线。”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时坤说,如果贺兰山上能形成健康稳定的雪豹种群,这将对国内乃至全球雪豹保护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记者秦磊)

  迎河湾引鸟来

  

  在黄河边漫步的仙鹤。

  5月19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村迎河湾湿地公园,芦苇荡漾,鸟鸣啾啾。沿着小路漫步,草丛里姿态各异的鸟儿随处可见,它们或结伴翩跹起舞,或伫立在水中嬉戏觅食,十分惬意。

  “看,那是苍鹭,常年停留在这里。”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指着远处飞起的鸟群说,还有野鸭、野鸡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鸟。

  迎河湾近8000亩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蒙古高原迁徙线上鸟类及在宁夏繁殖的夏候鸟重要的停歇地和繁育场所。“随着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候鸟在冬季、春季迁徙时选择在这里停留。”王学锋说。

  银河村是黄河在宁夏境内的最后一个村落,迎河湾湿地是原来黄河东移后形成的河滩地。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为了生计在河滩上放牧、耕地,迎河湾湿地逐渐荒漠化。2009年,为改变旧貌,银河村根据相关政策,开始退耕还湿的步伐。

  起初,对于退耕还湿,不少村民表示担忧:“不在这儿种地,我们的日子咋过?”为了保障政策顺利推进,村干部每天挨家挨户向村民讲解退耕还湿的好处。“咱们村一刮风就漫天沙子,你说呛人不?退耕还湿以后能改善这种情况。”“退耕还湿以后能形成保护带,减少水土流失隐患,咱们这里的植被和农田都能得到恢复,还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通过村干部的劝说开导,村民们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并积极配合,慢慢的,当地生态逐步恢复,成了南来北往鸟儿们的乐园。“鸟类很聪明,只要有了水和食物,它就自己飞来了。”王学锋说,随着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当地万亩湿地吸引了各种珍稀鸟儿相约至此。

  从2014年摄影爱好者芦有碳在湿地发现第一只灰鹤开始,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白天鹅、苍鹭等成了湿地的常客,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鸨、中华黑鹳的身影也在这里出现,去年还发现了白尾海雕、白枕鹤、白头鹤等珍稀鸟类。据监测,截至目前,在迎河湾湿地迁徙停歇的鸟类达百余种、上万只,其中,监测到的灰鹤数量达5000余只,白天鹅也增加到了1000余只。

  随着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迎河湾的植被也丰富了。银河村党支部工作人员孙燕姿介绍,退耕还湿后,最初稀疏的红柳树也慢慢长成了3000亩的天然红柳林。黄河岸边2000多平方米的罗布麻也是近几年通过鸟类带来的种子播撒而长成。

  如今,银河村成了水草丰茂、水鸟翔集的美丽村落,迎河湾湿地公园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今年,银河村还通过第七排水沟将黄河水引入湿地,打通河湖间的“毛细血管”,持续增强湿地生态稳定性。(记者张适清文/图)

  花开在沙漠

  

  正值开花期的醉鱼木。

  “这是醉鱼木,沙旱生植物里比较漂亮的一种。”5月16日,记者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尤万学的引导下,来到保护区沙生植物园,醉鱼木正值开花期,紫色花朵沉甸甸缀在枝头。抬眼望去,保护区草木旺盛生长,沙土的黄色被植被的苍翠覆盖。

  沙坡头作为接壤腾格里沙漠的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2毫米,天然植被稀疏,但这里是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必经之地。

  为了保护以人工防护林和草方格为主体的“五带一体”铁路防沙体系人工治沙成果和天然沙生植被,阻止腾格里沙漠的风沙长驱南侵,1984年,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多年来,保护者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沙防沙治和荒漠湿地生态修复活动,彻底改变了黄沙弥漫的原有景观。如今,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5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种,人工栽培物种较2018年新增加了15种。

  据了解,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一至三期综合科学考察,分析研究保护区近30年来荒漠景观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汇编出版了《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期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等多项科研成果。为了丰富植被种类,保护区在科研和管理方面都下了苦功,布设重要植被群落监测样地12处、观测站2处、管护点4处,安排巡护监测人员进行日常巡护,还建设了植物采集与管理系统、林草“生态云”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以人工和智能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区内植物消长变化情况。

  作为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张志成对这份工作的辛苦深有感触。

  “现在有遥感技术可以收集数据,但平时还是要用双脚来跑、靠双眼去看。巡护人员手机里都装有植物检测软件,途中如果看到形状比较陌生的植物,拍下来识别一下,看看是不是新的物种,靠这种方式来丰富植被数据。”经过多年巡护工作,张志成对扎根在这片土地的植物感情很深,“2022年,我们接到任务,在老林区清除枯死的胡杨。看着没有生机的枯树被拉走,当时心里挺难受。第二年植树时,大家都埋着头挖土,希望把根栽得深一点,让种下的柠条能好好活下去。”

  现在,张志成走在巡林的路上,偶尔能看到半日花、斑子麻黄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身影。正值初夏,花棒、柠条锦鸡儿、沙鞭等常见固沙植物成簇盛开,紫色和黄色的花朵点缀其中,根系牢牢固定着沙土。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景象。”张志成说。(记者陈思见习记者王雨婷文/图)

  六盘山又来新朋友

  

  六盘山里的金钱豹。(图片由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提供)

  金雕在空中盘旋、金钱豹巡视领地、蝮蛇在阴暗处伺机而动、蝴蝶与花共舞、鸟儿叽叽喳喳……盛夏时节,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物繁茂。

  “我又拍到了一只特殊的鸟!再次刷新了宁夏鸟类新纪录。”5月19日,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红峡国有林场职工杨生文激动地告诉记者。

  当日,杨生文在六盘山开展鸟类监测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只颈戴棕色颈圈、身着褐色外套的小鸟,小鸟在林间跳跃穿梭,胸染栗色纵纹显得很养眼。有着丰富观鸟经验的杨生文赶紧用相机给这张鸟拍了张照片。经专家确认,该鸟为棕颈钩嘴鹛,首次现身六盘山。

  “这几年,我已经先后发现了‘破纪录’的鸟儿有4种了,包括黑眉柳莺、日本松雀鹰、琉璃蓝鹟、棕颈钩嘴鹛,真是让人高兴。”今年50岁的杨生文与山林打交道已经20多年了,4年前他从二龙河国有林场调到了红峡国有林场,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了新鸟类品种黑眉柳莺,让他爱上了观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不断发现的新鸟类是六盘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见证。”杨生文说。

  六盘山是我国32个内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因其地貌和气候复杂多变,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被誉为“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

  经过几代六盘山林业人接续植绿护绿,六盘山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27%提高至如今的60.1%,活立木蓄积量占宁夏的一半。

  经过不懈努力,六盘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好生态不仅引来了鸟儿,更引来了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锦鸡、黑鹳、胡兀鹫、勺鸡、鬣羚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六盘山境内已发现的脊椎动物达411种,无脊椎动物3554种,高等植物1224种,这些丰富的物种资源在宁夏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盘山林业局峰台国有林场场长黄君是有着20多年护林经验的老护林员,他先后管护过六盘山四分之一的面积,对于这些年六盘山环境变化,他的感受很直观。

  “经过持续保护与修复,以前六盘山沿线的草坡和裸露的沙土地,基本已经恢复为天然次生林,华北豹、金钱豹、林麝等动物种群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的出现率也显著提升,山里随处可以看见动物的足迹、听见鸟儿的鸣叫。”如今承担更多管理工作的黄君依旧有每天进山巡护的习惯。在他心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与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不同物种各司其职,一起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本质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

  “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是前提。”固原市六盘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双贵告诉记者,2022年至2023年,该局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类群涵盖大型真菌、两栖与爬行类、昆虫、鸟类、哺乳动物、野生高等植物和植物群落6大类。最新结果显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现分布有哺乳动物64种,占中国686种哺乳动物的9.33%,占宁夏86种哺乳动物的75.29%;有鸟类347种,对比2020年出版的《六盘山鸟类图谱》新增147种,其中,新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2种;有昆虫3736种,其中宁夏新记录148种,六盘山新记录34种,与2010年名录相比,增加182种;有两栖、爬行类动物18种;大型真菌201种,高等植物1224种。

  “这些丰富的物种资源在宁夏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双贵说。(记者李锦智慧)

  濒危物种遗鸥翔集矿区湿地

  

  在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南湖水域的湖心岛上,千余只遗鸥在此停留。记者陈思见习记者王雨婷摄

  春来湖水绿,遗鸥千里归。5月中旬,在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南湖水域的湖心岛上,千余只遗鸥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时而空中翱翔,时而追逐嬉戏,鸟鸣声此起彼伏。蓝天、绿水、白羽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每年4月初,数千只遗鸥在此栖息、繁衍,直至8月下旬离开。这几日,岛上不时可以看见雏鸟的身影。”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李保强说。

  眼下正值遗鸥繁育期,记者借助望远镜看到,一些毛茸茸的雏鸟从巢中探出脑袋。

  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适应性狭窄,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更是近乎苛刻,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穴无一不在湖心岛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遗鸥筑巢的首选之地。

  “如今,我们这里的湖面已经成为遗鸥生活、繁衍的理想之地。”李保强说。

  近年来,为破解矿区矿井水外排与存储地少的突出矛盾,本着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不占用当地紧缺土地资源的原则,灵武市以马家滩镇以南、盐池县冯记沟乡以西一块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天然废弃盐田、洼地为基础,实施马家滩矿区矿井水南湖工程,承接红柳煤矿、双马煤矿、石槽村煤矿、麦垛山煤矿、金风煤矿、金家渠煤矿6家煤矿外排矿井水,形成了水域面积2万多亩的湿地。

  “随着湿地的形成,周边生态环境逐年向好,2016年宁夏首次发现遗鸥‘安家’在此。”李保强说。

  遗鸥的光临,对于排放矿井水的煤矿企业来说,既是惊喜,也是责任。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马家滩矿区曾经的工作人员,李保强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守湖人”。

  自海子井湿地公园建成以来,根据湖区遗鸥分布栖息情况,海子井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分别在湖区设置4个监测地点,安装监测设备,对遗鸥栖息繁殖活动进行定期监测。制定管理办法,安排巡湖人员每天进行定时巡查巡护工作,严禁在湖区放牧、钓鱼、野营、倾倒工业和生活垃圾,并定期对水质监测检验,保障水质安全不被污染。同时,与宁夏大学联合对湿地周边环境的探索试验种植耐盐、耐碱、耐旱饲草已初步取得成效,成活率达80%以上,改善了湿地周边生态环境。

  李保强说,由于栖息繁殖环境好,这片原先的“无人区”已成了鸟儿的天堂。近几年,这一区域的遗鸥数量持续增加,已经从起初发现的800只增加到了可观测3000只以上的成体遗鸥,还吸引了赤麻鸭、白骨顶鸡、青头鸭、甓鹈、疣鼻鸭、反嘴鹬、大小天鹅、鱼鹰、灰雁等其他珍贵鸟类30余种,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记者陈思见习记者王雨婷)



原文链接:https://sthjt.nx.gov.cn/xwzx/qnxw/202405/t20240522_45458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调研网 dy.jq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