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到2030年,适宜大熊猫栖息的面积不少于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80%
时间:2023-09-03 03:35:33 来源: 作者: 点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哲)8月19日在青海西宁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经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全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正式发布总体规划。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提出一系列目标——到203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适宜大熊猫栖息的面积不少于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80%;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少于10个;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70%;自然教育受众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1978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2021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适宜大熊猫栖息的面积占77%,按照《总体规划》,到2025年,这个数字不少于77%,到2030年不少于80%。”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为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质量。为此,《总体规划》以关键工程为抓手,提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强化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与保护。
截至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调查到的大熊猫有1340只,占比超过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0%。有参与《总体规划》编制的专家表示,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是大熊猫种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局域种群仍然面临生存挑战。
挑战直接体现在“割裂”的斑块数量上——截至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大熊猫栖息地被“割裂”为13个斑块。对此,《总体规划》要求在拖乌山、泥巴山、二郎山、皮条河、土地岭、施家堡、黄土梁等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脆弱区域开展长期监测。
监测任务是找出阻隔大熊猫种群联系的限制因素和区域范围,有针对性地构建7条关键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缝合”原本“割裂”的活动区域,从而促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总体规划》从数据基础入手,提出“一套数据,一个中台,一套算法,一朵云,一张网”的建设目标。以此为基础,掌握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推动科学保护。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将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在日常巡护过程中,《总体规划》还提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建设巡护监测员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巡护能力提升培训。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3/8/21/606196e535a041f1a00df6269bbf83a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12-01 冬天的黄龙,水流在冰雪...
- 2020-12-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旅游...
- 2020-03-30 三亚呀诺达热带雨林位于三亚...
- 2020-03-30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 2020-03-30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是广东四大...
- 2020-11-27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
- 2020-11-27 又一个雪季到来了! ...
- 2020-03-30 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